欧洲央行11年来首次加息 欧元将何去何从-全讯担保网

国际商业,原创>

高通胀是首要难题 经济下滑势头明显

欧洲央行11年来首次加息 欧元将何去何从

2022-07-27 09:47:22 收藏0 评论0 字数3,920 分享

7月21日,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目前处于历史低点的-0.5%的存款利率提高至零。这也是欧洲央行自2011年,也就是11年来的首次加息。

此前,关于欧洲央行到底会加息25个基点还是50个基点,市场上的争论异常激烈。因为大幅加息虽然可以遏制欧洲高企的通胀,但同时也可能让经济增长“刹车”。目前,欧洲正面临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等多重挑战,欧洲经济存在下行的风险。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的夏季经济预测报告称,欧盟维持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不变,但下调了明年的增长预期。

报告预计,2022年欧盟的gdp增长率为2.7%,2023年将增长1.5%;2022年欧元区经济将增长2.6%,2023年将放缓至1.4%。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欧洲经济复苏步履蹒跚,欧元的表现自然也十分疲软,今年以来已经下跌约11.8%。欧元兑美元一直徘徊在平价边缘,甚至在7月13日跌破该水平,成为罕见的象征性事件。7月21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后,欧元的表现有所回暖。(图片由cnsphoto提供

高通胀是欧洲经济首要难题

高通胀是当前欧洲经济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欧洲央行政策转向的直接原因。自2021年开始,受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供需错配影响,欧元区通胀率一路飙升至去年底的5%。地缘冲突爆发以来,全球供应链更趋紧张,能源与粮食高度依赖进口的欧洲经历了更严重的价格冲击。今年2月至6月,欧元区通胀率由5.1%升至8.6%,不断突破纪录,其中能源价格的同比上涨幅度由31.7%升至41.9%。虽然当前欧元区整体通胀率略低于美国,但是有近10个欧盟成员国的通胀率已超过10%,爱沙尼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的通胀率更是超过了20%。

欧洲经济复苏面临多重压力。从消费上看,高通胀导致民众生活成本增加,同时也侵蚀了居民储蓄的实际价值,迫使民众不得不压缩各类消费开支。今年6月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降至-23.6,为2020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从投资上看,高通胀抬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导致不少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今年6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52.1,为2020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从国际金融市场来看,强势美元和美国紧缩货币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已波及欧洲。

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困局,在货币政策上,除了此轮加息外,欧洲央行已于7月1日终止净资产购买,并表示预计9月将再次加息。如果中期通胀持续或恶化,将会适当提高加息幅度。德国工商总会表示,虽然欧洲央行的决定不足以消除输入型通胀,但如果不加息,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会更加疲软,使能源价格加速上涨。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收紧货币政策还可能抑制经济增长,提升高债务成员国的再融资利率,进而推高债务市场动荡风险。

有分析认为,2021年底,欧盟与欧元区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8.1%和95.6%,超过了60%的红线,分析人士大多认为未来欧洲国家通过财政扩张措施提振经济的空间有限。

欧元为何不断刷新低

受欧洲央行启动十多年来首次加息等因素提振,欧元对美元汇率近期有所回升。但分析人士认为,地缘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以及欧洲央行对抗高通胀的政策空间受限、欧元区增长前景黯淡、重债国家政局不稳等多重因素很可能进一步打压欧元。

自欧元对美元汇率在今年2月达到约1比1.15的年内高点后,随着地缘冲突升级、美国开始加息而一路下行,7月12日跌至平价水平,此后又多次短暂击穿这一重要心理关口,不断刷新20年来的新低。

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欧洲地缘冲突发展进程及欧美央行货币政策差异是决定欧元汇率走势的两大关键因素。

今年美联储已三次加息,而且机构投资者普遍预计,7月底美联储将再加息至少75个基点。不仅如此,自6月起,美联储已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即减持此前购买的美元债券。

相比之下,欧洲央行刚刚开启加息进程,缩表还未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为了防止在加息过程中重债国家融资成本上升过快,欧洲央行计划出台新的购债工具。

法国外贸银行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马布鲁克·舍图阿纳表示,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加息的差距会给欧元带来进一步的下行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当前引发欧洲能源价格暴涨的地缘冲突仍在持续发酵,欧元很难从根本上挽回颓势。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卡斯滕·布热斯基说,在本地区地缘政治紧张的情况下,欧元疲软弊大于利。

许多投资银行人士表示,疲弱的欧元会进一步加剧欧洲能源价格的上涨和输入型通胀压力,即使欧洲重要国家不出现天然气断供的情况,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也会使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

自6月20日以来,被视为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的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天然气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一直在去年同期6至9倍的高位运行。

2002年2月底,随着欧元区成员国本国货币全面退出流通领域,欧元成为唯一法定货币。自此,欧元对美元开启了强势升值周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欧元对美元汇率达到约1比1.60的历史高点。

近期,强势美元和美国紧缩货币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波及欧洲,使欧元及欧元区经济承受着不小压力。

欧元危机短期内难以消除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欧洲经济复苏步履蹒跚,欧元的表现自然也十分疲软,今年以来已经下跌约11.8%。欧元兑美元一直徘徊在平价边缘,甚至在7月13日跌破该水平,成为罕见的象征性事件。7月21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后,欧元的表现有所回暖。

其实,无论是货币政策被迫调整,还是欧元近期的疲软表现,归根结底反映的都是欧洲经济面临的现实压力与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

欧盟委员会7月14日预测,2022年欧盟的gdp增长率为2.7%,而明年的增长率仅为1.5%,低于此前预测值。高通胀是当前欧洲经济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促使欧洲央行政策转向的直接原因。欧洲央行预计,欧元区今年的通胀率将达到7.6%,欧盟国家将达8.3%。欧洲经济仍将受到地缘冲突的严重冲击,能源价格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可能再创新高,再加上反反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全球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都是欧洲要面临的挑战。

经济学家警告说,如果“北溪1号”断气,可能会使欧洲经济走向衰退。德国央行估计,这样的冲击可能会使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个百分点。欧元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两年来首次下降,整个地区的订单下降表明未来几个月经济下滑势头明显,同时服务业反弹和扩张的步伐也开始放缓。由于燃料和食品价格飙升,6月份欧元区通胀率达到8.6%的历史新高,预计今年入冬前还会持续上升。

因此,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如果天然气供应进一步减少甚至中断等情况发生,欧元兑美元将跌至1欧元兑0.9美元的低点。法国巴黎银行对能源价格飙升时货币表现进行的分析显示,欧元比其他主要货币更容易受天然气价格冲击的影响,而今年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无法避免。

货币疲软加剧了通货膨胀问题,然而,欧洲央行不能冒险采取激进的紧缩措施,以免经济复苏出现逆转。德国今年5月出现贸易逆差,这是1991年以来的首次,投资者情绪已跌至疫情暴发以来的最低点。这给欧元区经济敲响了警钟。7月21日,欧洲央行结束了超宽松利率政策,将主要再融资利率提高至0.50%,并表示可能在9月8日的下次会议上进一步加息。即便如此,目前欧美利差仍然较大,美联储不会停止加息,欧元将何去何从?

欧元是一种没有相应国家结构的共同货币,它不由某个国家创造或拥有,欧元区是一种经济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然而,欧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政治项目。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追求比较优势原则、加强竞争、利用规模经济和加强经济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欧洲的政治一体化。

现实是,欧盟各成员国观点或理念大不相同。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特别重视规则、严谨和一致性,希望在规则框架内更好地协调国家政策;相反,以法国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国家则寻求符合该国集权传统的统一经济政策。

一个巨大的结构性问题推动了不可避免的欧元危机。德国为欧盟提供资金,而意大利和西班牙是庞大的净债务国。从根本上讲,欧债危机的威胁从未消失,特别是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些国家的债务越来越多,财政状况也变得更糟。近几个月来,欧元区债券市场越来越疯狂,随着加息预期逐渐明朗,德国国债收益率与意大利、希腊等周边国家国债收益率的差距大幅扩大。这种利差扩大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在整个欧元区不再同步。

回顾欧元的历史,欧债危机是欧元由强变弱的转折点。自2002年底开始流通以来,欧元一直处于稳步升值通道,并于2008年7月15日达到历史峰值。在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后差不多10年时间里,欧元从高点一路下滑。之后欧元的表现总体稳定,但去年6月以来加速下跌,新冠肺炎疫情与地缘危机严重冲击欧元区经济,致使希腊、意大利等国面临新一轮债务危机。

欧洲的主权债券市场非常特别,债务是由成员国发行的,但货币是由超国家实体欧洲央行创造的。印钞权是在金融系统中创建基准无风险资产的基础。没有欧洲央行的支持,欧元区就没有这样的资产。所以,欧洲央行事实上是最后的担保人。(宗和)

链接:

欧洲央行11年来的首次加息表明,对通胀失控的担忧现在压倒了对衰退的忧虑。加息幅度高于预期,带给了市场信心。同时,为缓冲借贷成本上升的影响,欧洲央行宣布了新的债券购买计划,将通过反碎片化工具——传导保护机制(tpi),帮助意大利等负债累累的国家缓解危机。

欧洲央行刻意保持了一种平衡,既要在不损害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又要确保欧元区19个成员国中负债最重的国家不会因此而陷入财务困境。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欧元面临的危机在未来几年内恐怕都难以消除。

责任编辑:李沫楠
热评论 more
网站地图